李健第六張創作專輯《李健》2015/08/22

當信仰與現實拉扯 困惑隨波而來
深深的困惑 慢慢的思熟:
迷宮與道路、歸屬與渴望
關於四十歲的生命 不惑之年的始惑




時光的過去 帶來重新開始
再來的時代 隨著生命自在
而 我們總是能從迷霧裡 看見美好看見希望

李健第六張創作專輯《李健》
那些關於生活裡細微卻偉大的 與自己的最靠近
跟著他聲音裡的深刻 走一場旅行


2015/8/11
完美堅持文化藝術工作室 出品
海蝶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不惑之年的始惑,用音樂反思生命
在近期的一個訪問裡,李健說到「都說四十不惑,但我卻疑惑很多。」四十歲是一個轉折期,要不就是渾沌、要不就是自在,正也是因為李健對生命、對命運的疑惑,才能創作出許多檢視時代的歌曲,讓他的第六張創作專輯《李健》能跟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事、物,發展出對話。
像是哲學、又像是自我對話的反思,此張專輯彷彿是一本隨性而發的旅行詩輯,集結李健2011年到2015年的創作,歌曲創作靈感來自世界各地:自非洲環保議題而生的《深海之尋》、在義大利發生的穿越夢與現實迷幻感的《美若黎明》、京都浪漫的《雨後初晴》、北京那些離鄉人們的故事《迷霧》、因東北路人蕭瑟背影所生的《風吹黃昏》、改編自蘇格蘭民謠的《消失的月光》,以及翻唱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主題曲,透過生活上的細微小事,每首歌都帶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線,整張專輯就像李健隨性卻又深刻的個性一般,因著這看似隨性的旅行,滲透生命的哲理。

第六張創作專輯《李健》,樸實中的深刻與精緻
音樂製作方面,李健堅持要讓這張專輯純樸而精緻。此張專輯他與默契十足的製作人趙兆在編配製作上,下了許多功夫,用配置表現專屬歌曲故事的深度及溫度,像是《眾妙》使用西洋樂器,寫的卻是東方的旋律,用音樂巧妙的將靈感發生的俄羅斯,結合了中國人對信仰的反思。整張專輯的製作,都在尋找介於樸實和高雅的平衡,希望既能體現歌曲樸實的旋律及李健清澈的人聲,又能在不破壞兩者的基礎上,做到出其不意、充滿吸引力的音樂。
專輯設計找到在台灣以書籍設計知名的王志弘老師,李健從頭到尾只有一個要求:希望設計可以回歸到最傳統的方型包裝,不要過多的花俏,要唱片只說出音樂該說的故事。王志弘老師使用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王邁送給李健的畫作當作封面,這張畫作一直掛在李健家裡,就好像“李健”是靈感的源頭,提供給外界靈感,再藉由其他媒介反思回自身,成為雙向的省思,也就像李健的創作一樣,不停的被激發、去激發。在設計上,用極簡的當代感表現深刻的音樂,少了外界對李健的柔軟印象,把李健個人所獨特俱有的態度個性,表現無遺。

孤獨在人群,命運的漩渦
李健第六張同名創作專輯《李健》,用了各種不同的媒介,詞、曲、編曲、樂器配製、設計、當代藝術,襯托出這張屬於四十歲的專輯:關於不惑之年、關於對命運的思考、關於束手無力時的心態,整張專輯就像在生命的不完美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歸屬。四十歲如果擁有好的心態,就不是困惑,而是能夠「自在」,當擁有了這樣的心態,不惑和掙扎就迎難而解。李健說道:「誰說人一定要活的明明白白,人生就是時間,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著,是一種體會屬於人類情感的歲月,人的情感還是最有魅力的。」用情感的魅力,李健在這張專輯裡,散發出了故事以及溫度,讓進入這張專輯的聽眾,一同旅行。

專輯歌曲介紹
1. 深海之尋
「我的輝煌讓你黯淡了很久,我的揮灑窮盡了你的所有」
因著聯合國環保主題,創作出大自然對人類的包容。

專輯的開門歌使用了李健在非洲生出靈感的《深海之尋》。這首以海為主題的歌曲,是因聯合國環境署環保事件的關係而生:人類對海索取太多,毀壞了無數的自然環境,雖換來所謂的現代文明,卻同時暴露了人類的無知。而大自然卻像母親一樣,永遠用包容、用寬容默默的忍受人類,像在等待孩子自己醒悟。副歌歌詞中用了極大的反差,跟海洋直接對話:「我的輝煌讓你黯淡了很久,我的揮灑窮盡了你的所有」,用反思的方式,寫出了自然對人類的失望、人類對自然的虧欠。製作人趙兆就著音樂裡的故事,編出了一首純英式的編配,就像在英國的海灘,灰著天,看著那片下著雨的海洋,所作出的反思。

2. 美若黎明
時光的過去,帶來重新的開始;
帶著魔幻主義,從夢境走到現實的黎明……

如果說人在異鄉能有什麼深刻的感受,應該就是對時間的感受,尤其是到不同的時區,昨天跟明天的概念變得明確又不那麼明確。這首歌曲是在義大利創作的,由於時差的關係,李健起得特別早,突然發現早上的陽光給了他一種從未有過的希望,欣喜的感受到一天起始的狀態,過去已隨著時間過去,人卻能充滿希望的重新開始。歌曲創作的概念帶著一點魔幻主義,借鑒了瑪律克斯的寫作方法:人特別早起時會有種感受,好像昨夜的夢還沒忘掉,卻已走入現實,就像處在現實與夢境中的狀態,一種萌發狀態。「我看見夢中人走出彩色的房間」,就像一個幻影,可能是少年時候的自己,歌詞描述這個少年人看見夢中人的感覺,他對女性的印象似油畫一般,那意象是美好、充滿希望的,恰如早晨的陽光。在音樂的配置上,加入了歐洲民俗音樂特色的手風琴,合聲的部份配上了美聲,融合義大利標誌性的歌劇元素,整首歌就像在傳述歐洲民間的浪漫故事。

3. 日落之前
「...無論有天我們多成熟在愛面前還是孩子」
愛情的再來臨,一切都不算太晚。

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於一個婚禮。李健參加朋友的婚禮,新郎新娘雙方都不是初婚,這也讓李健發現,再婚在現代社會已成為普遍的現象,因此更對愛情發出了另一層面的省思:很多事情靠努力是沒用的,許多人的第一段婚姻都不一定是合理的,因為人的階段狀態不一樣,也許要經過一番波折,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對的人。很多人覺得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對純情的事物似乎熟視無睹,但當真正屬於你的人來臨的時候,初戀般的心態又會被帶了回來,自己震驚自己,原來一切都還有可能。

歌名是因為李健看了電影《日落之前》,覺得人生在世只要還活著,一切都不會太遲,即使第二次、第三次結婚,都依然可能會有如初的激情,日落之前,每件事都不是太遲的。命運很多時候是無法靠自己左右的,有些事可以把握,但很多事,人是無能為力的。通常人們會歌頌從一而終的愛情,但恰恰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麼好的運氣,一開始就碰到最適合你的人。生活的軌跡環環相扣,人的出發點和最後的落腳點,永遠難以預料,沒有人會永遠走直線,而是會走到另一個自己無法預計的方向,情感更是。這一首作品重新提示了對愛情和對愛人的信心與希望。

在音樂上,製作人總共做了近六個不同的版本,錄完音後卻又被李健自己推翻重來,才總算有了現在的版本:開頭用簡單的吉他替這首歌定調,爾後慢慢的在編曲上加入婚禮使用的樂器,增加不同的厚度,但都維持簡單的配器、用唯美的方式處理,搭配李健聲音裡深刻的故事經歷,就像用音樂帶我們回到愛情的初點一樣,用簡單、純粹,說出深刻又複雜那份對愛的省思。

4. 滄海輕舟
「信仰欲望花落草長,若說雲煙也非過眼」
人與信仰、人與生命,追求到最終的省思。

看似簡單的四個字,然而《滄海輕舟》卻是一個特別大的主題。歌曲內寫到天空雖然看起來那樣的安靜詳和,然而在白雲底下的人世間卻發生戰爭,歌詞唱到「信仰欲望花落草長」,從此起彼生的信仰和欲望,帶到自身對人生所追尋的看法:「總有先賢化星閃閃,可我寧願燈光為伴」,先賢成為了天空中的星星,閃爍天邊故然為好,但李健自己還是喜歡人間人情,包括人世間的冷漠,因為那是專屬於人的。李健對「命」「運」兩字更是有特殊的見解:「命如山運似輕舟世間滄海」,人們總在為了尋找命運而跋山涉水,最後發現自己就在山裡,發現尋找的那個命就是自己所處的那座山,但卻還在山中尋找命運,忘了自己把控不了命運。這歌用了東方旋律的層次堆疊,帶出命運與追尋的層層疊疊。

5. 雨後初晴
「...信奉春風細雨,在夢裡尋找真實還信以為真」
京都細雨的浪漫,用音樂帶出連綿的思念。

《雨後初晴》是李健在日本京都創作的歌曲。那是11月底的京都,雖然有幾天放晴,但整體來說,這座古城天天都在下雨,這幅景象也讓音樂詩人特別的感性,李健說自己喜歡下雨的日本,因為雨讓整個世界充滿了詩意,他在歌詞裡也描述這份浪漫:「還有誰像我一樣信奉著春風細雨」。在京都,李健發現許多東西似曾相識,這首歌寫得看似愛情,但其實不是情歌,詞中的「你」其實是個故意不講出的某個特定的人,反射歌詞裡「在夢裡尋找真實還信以為真」。京都就像是一個不真實的地方,就像是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人們說著你聽不懂的語言,卻在這陌生的城市,更靠近心裡的信念:「我只相信古老的情感」。

音樂上最早的動機和味道充滿些許的日本傳統音樂的和聲以及調性的表現,一開場用吉他彈的幾個旋律,是整首樂曲創作的雛形,更構成日本最典型的音層:增四度,這個音層其實是音樂人不太願意用的音層,因為它會讓人聽起來不太習慣,卻也因著這份違和感,帶出深植內心那份信以為真的熟悉,段落中用了鋼琴富含情感面的表現,訴出似夢非夢的唯美狀態。更在聽起來像是結尾的部份,加了一段意想不到的爵士:以為結束,又起了一段,讓看似已經結束的想往,繼續延續。

6. 眾妙
「可我忘不掉曾有的瞬間,心裡升騰的美好」
在人生的迷宮裡,找尋通天的道路……

歌曲的創作原形是兩年前去俄羅斯,當地的人帶李健參觀了許多教堂,歐洲的文明源於教堂,這讓李健想到了他去了那麼多教堂卻沒找到自己的信仰(「我的信仰還是沒看見信仰」),畢竟遊客般從藝術史上的參觀,無法觸碰到信仰的精髓。信仰,對於處在不惑之年的李健還是在尋找的狀態,他相信有種力量主宰著世界,物理學上也證明過:這個世界的95%,是靠著暗物者在推動,人類眼睛能看到的只占5%,相信的不一定看得到,看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就像歌詞裡所說到的:「當我看不到通天的道路...又看到無邊的虛無」,而他還是「寧願相信有神靈存在」。

歌曲中表達了李健對人本質的看法,他堅信著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多樣性難以理解,其實很多人的存在是在拓寬我們自己對人類的認識。現代人面對科技的發展、社會的不公,越來越有疑問,而很多事情都沒有答案,大部分人是不願意帶著疑問生活的,找到信仰或依靠,似乎能帶來釋然。


7. 迷霧
從迷霧裡,看見希望
關於這個時代,寫給離開家鄉的人們……

一首關於時代的作品,寫給外出打工、離開家鄉的人們,用寫實的手法表現對現實的無奈及盼望。當藝術家呈現城鄉結合鄉村時,不是詩情畫意的,而是冷冰冰殘酷的,例如:賈樟柯導演電影裡的汾陽並不美好,甚至有時讓人感到絕望,劉曉東畫裡的三峽,漁民們表情木訥,穿得衣衫襤褸。在北京也會看到很多身處底層的人的麻木,生活裡的這些人讓李健想到了當代藝術中那份冷冽的寫實,他們看似很難融入這個城市,卻因著現實,繼續帶著未被兌現的夢想生活在城市裡。這首歌一開頭就對這些人唱到:「你可知道在你的故鄉,有人在等你回來,念念不忘」,每個出外拼搏的人,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家人,都曾有過心酸、迷惘、渴望成功的時候,這時,親人總是最好的後盾:默默的支持,等待他的回來。迷霧裡,更多其實是描寫著人們看不清現在、看不清未來,處在迷霧裡的處處困難境遇,「是什麼理由讓你還在這裡」、「有什麼理由讓你踏上歸途」。

《迷霧》的歌詞是專輯裡李健寫得最長、創作時間最長,也參與了演奏。是首充滿社會寓意的歌曲,歌詞醞釀很久。這首歌講的不只是在北京的人,更是整個時代的狀態,很多鄉村城鎮的差異、環境已經夠不堪,最終惡劣的卻還抵不過人的狀態:農民失去土地一無所有。這些人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比較單純,於是他們「不敢懷疑因為走不出你的善良」,因著純樸的善良,用逆來順受、默默忍耐的態度來接受現實。

這首歌在剛開始錄製DEMO時,只有一把吉他和李健的聲音,雖只錄了一遍,卻讓製作人趙兆感動萬分,因為這首歌的詞,富饒著寫實,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也因此,在配器上選擇了非常樸素簡單的方法,讓聽眾可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詞上,音樂上不做任何技巧手法,以樸實為主。最後結尾的大齊唱「嗚嗚...」以一種無限循環漸弱結束,更是希望表達出:所有在外拼搏的人們,以及親人們期盼他們回家的故事,會繼續在這個社會中存在,這些為著美好的生活艱苦奮鬥著的人們。

8. 風吹黃昏
「誰知道他是誰誰知道他找誰」
用低音唱述出瘋人的故事,黃昏街頭的那些背影。

《風吹黃昏》是李健在歌唱生涯裡唱過最低音的一首歌,這首歌全是低音,李健用這首低音的歌曲,闡述出社會角落人們的故事,那些黃昏街頭裡會出現的失魂人們。小時候在東北,李健經常在街上看到精神失常的老人,造成精神失常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受了刺激、感情太深才會放不下,還是有牽掛。這首歌創作的初衷,是因為大街上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有些老人有時很常看到,但是過兩天又看不到了,可能死了,卻又不知道「他是誰」、「他找誰」、他從哪裡來?是何許人也?余華寫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時,他寫作的動機是有天在王府井大街看到一個穿著很體面的老人,在大街上淚流滿面旁若無人的大哭,而旁人熟視無睹,余華卻被這個場景深深震憾,李健也有同感,老人有非常離奇的背景或有非常豐富的故事,但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願意知道。「在黃昏街頭我常看到他一個蒼老的人」,他總會看見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旁邊的人趕路匆匆,李健寫的是這個瘋人、這個淒涼的晚景。這首歌更帶我們回到一個哲學的問題,從這個老人反思出一個意向:看似瘋狂、精神異常的老人,卻代表著大部分人的孤獨。

9. 消失的月光
「當我深陷最寒冷的苦難 親愛的我要你遠走他鄉」
帶著騎士般的精神,傳遞出糾結犧牲的情感。

改編自蘇格蘭民謠的這首《消失的月光》寫的是愛情中的騎士精神,男人不希望女人受牽連的浪漫故事。雖然曾經有過優美的愛情:「我們曾流連在銀色的月光……」卻又因著現實的更迭,帶來了憂傷:「可我們如何穿越命運的漩窩...相愛的人啊怎能不悲傷」,就是因為愛得深刻,曾經擁有過那些美好,在發生苦難時,更希望愛人能離開自己,過得更好。音樂上的編配顯出正面的美好,帶著弦樂的亮度,跟歌曲本身所傳遞的感傷形成相當大的反差,利用這種反差暗含遠去的年代,已經消逝的騎士精神。

10. 假如愛有天意
「情到深處在一起聽不見風中的嘆息」
唯美愛情裡,永遠學不會遺忘的課題

翻唱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的主題曲,李健為了填詞,特別重新看了一遍這部十二年前的電影。電影裡設計女主角不經意的重溫了母親的初戀狀態,那是關於那時代社會階級狀況下無法結合、無疾而終的苦戀,而下一代正好也碰到類似的戀情,巧的是,不管時光為何,講述的都是真愛。歌詞把這份念念不忘、刻骨銘心的愛情表達出來:「誰知道愛是什麼,短暫的相遇卻念念不忘」,這份愛的力量除了傳遞給自我、傳遞給他人,更會深刻的留在心頭「用盡一生的時間,竟學不會遺忘」,歌曲的最後,用了李健高亢的嗓音,敘述那份真切深刻的愛戀,曲調上雖然哀傷卻不會沈痛,編曲雖帶著憂鬱卻是唯美,彷彿在透視愛情中潛藏著的那些刻骨銘心,以及信奉著真愛最終將會被實現的堅持。